top of page

綠島/台北‧北京/西雅圖

周末假日如果已經失去「很想看電影」那種心情時,我必然老得,不再相信什麼;或者世故/勢利得,不再在乎什麼。

所幸,就像令人發慌乾旱來臨的這一季、及時趕上的梅雨一般。這讓人恐懼的一天,截至今日,還未發生。

連著兩天看了兩部電影,眼睛遊走了四地,有些去過、有些沒有;有些期望落空,有些滿足來得意外。這是電影奇妙的地方,好電影/爛電影,都能活化「感覺」。前陣子低潮時,某天如雷擊般想起,《性愛成癮的女人》裡,女主角丟下幼子也要急切去接受SM的那段撕吼:「我‧沒‧有‧感‧覺...。」當時看完好像「滿」出來,卻是好久好久以後,才「通」了。

昨天看了《念念》,有點失望。

演員不對。李心潔雖能演,但卻與片中角色背景和氣質有不小的差距。張孝全帶電的自然派技法,雖是兩岸三地同年齡最佳,但與片中角色設定的年齡有不小差距(3年前的《男朋友女朋友》已明顯有道檻..何況現在…雖然我愛他);賈孝國的聲音極其性感/感性,放在廣播或舞台劇都是極品,但在電影裡卻總讓人覺得太過多了(在《最遙遠的距離裡》就曾讓我一直起雞母皮…雖然低沉磁性的男人嗓音最具殺傷力)。梁洛施….,不是好或壞的問題,而是無論明星特質和角色特質,都沒能給人半點幻想。

王識賢和陳志朋,完全無法評論,都血肉模糊,幾乎只被殘忍地用來消化垃圾時間。雖然王識賢對張孝全飆那句:你不是不認真,你根本不是那塊料。還是讓我大噴淚。人很多自認「非如此不可」的偏執,在世俗社會真的就是石沉大海毫無意義。你心底明白,只求沒人看得出來,但不鳥你的人不以為意、在意你的人只是不忍戳破而已。

綠島囯的門牌

節奏不對。其實可以感受到張艾嘉拍攝這片背後巨大的溫柔、企圖與心意,無論做為一個女性、一位女性導演、一位女性的台灣導演,都給這島上如我這般溺愛本土電影的人,無比安慰:「台灣,還有人在玩真的。」但太過斧鑿的企圖,讓人難以沉浸;梁洛施憂鬱的起頭鋪陳太長、與心理醫師對話得太白;哥哥柯宇綸應有另一種缺陷地扎爭,卻又只流於浮面的敍事,內心刻畫比重過輕。最後梁若施生子帶來生命出口的ending,太容易預期且毫無尾勁(《當愛來的時候》自然且深刻得多)。

儘管失望,還是有感動,流下了幾滴淚(只要觸及到「本土意識」的按鈕,就會coming,也是一種感情上的SM吧!)。

今日看了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突然「通」了。明白為何非李心潔非得生在「綠島」、非得逃離「綠島」不可。雖然《念念》裡顯然有更大的政治寓言企圖(李心潔被關在綠島上受暴如同被國民政府施暴的政治犯;但當政治犯遭迫害的往事成了得道升天的光環,逃來台北的李心潔卻又成了他們「不可說」的逸事,百姓犧牲換得變革,卻永遠不在當權者的心裡),但電影似力有未逮,輕描淡寫而失去力道。

幾年前,我專程去綠島學潛水,卻鍛羽而歸,我成了教人無數的教練心裡那個過不去的檻,我再沒嚐試過,對這事,我坦承面對「自己不是那塊料」早早放棄。

但環綠島的旅行,倒沒有免俗。美,我不特別覺得,或許它最美的一面,就在我無能探索的海底。有一事卻印象深刻,在環島大道中林立的小吃攤(沒有一攤老闆娘像李心潔),門牌卻是大刺刺印著「綠島国」。

「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。一個人必須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,然後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。」代表極度雄性化戰鬥者的海明威這麼說。

我們不知道為何會被陸地抛棄、卻又無法獨立?被遺棄的孤島、如何能在茫茫大海包圍中堅強成一塊無懼海浪滔滔的大陸?台北/台灣不是綠島的大陸、卻是綠島的海洋。被(母/父親)遺棄的苦悶憂愁,是一道一道鞭撻使人堅實的浪淘。

片中一段,柯宇綸在FB上寫下:「今天是我34歲生日,替自己煮了一碗排骨麵後,我還能做些什麼好?」讓我大哭。

不知為何,今日在MOD中無意間看了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時,才想到海明威的「孤島說」,聯想到《念念》應是最具爆發力卻未說好的這段隱喻。

通常我對中國的時裝片並不感興趣。片中的起頭,看著《色‧戒》裡的王佳芝和《黃金時代》裡的蕭虹的知青湯唯,穿著一身俗豔精品的拜金俗女打扮和舉指,還真不協調,說話走路都太過吃力…,徹頭徹尾不對味。心裡還想著,這片「可能堅持不下去」。哪知,這北京小三文佳佳,真給湯唯起死回生,愈演愈入裡,比起蕭虹一角還更勝幾分。

這是十足十向《西雅圖夜未眠》致敬的中國浪漫愛情喜劇,但遠遠比拼貼《欲望城巿》、《流星花園》等片的《小時代》1.2.3.4..(倒底數到幾了?)誠懇正直有深度。說它正真,因為片名就直取《西雅圖》、情節也置入毫不迴避,是「致敬」而非「拼抄」,是它徹底衍伸出全新的內涵。

這片表面陳述的立論再通俗不過:「愛情,無價。」明的是批判了現今北京人物質至上、金錢至上扭曲的價值;暗地裡卻藉由北京富商小三湯唯赴美生產,反諷中國連人性最根本需求、也是最高度價值的愛情、生子都沒有空間和餘地。他們最痛恨歧視中國人的美國,卻成了尋找愛情的國度。片裡台灣人開設的坐月子中心,雖是「非法的」(台灣完全不被國際及中國承認的身份),卻是引渡北京人孵化愛情的安樂窩,這隱喻真是顯著得令人難以忽視。

電影引人入勝,演員和節奏是兩大關鍵。《念念》失敗的地方,卻是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成功之處。湯唯有點像《窈窕淑女》裡的奧黛莉赫本,把一個金錢至上的北京拜金女受愛萌發而追求形而下的演化過程,演來循序漸進,夠味也到位。男主角吳秀波,被女主角整個吃掉,雖然無所發揮,但氣質到相符;台灣人的金燕玲,台灣國語稍嫌刻意。但另兩位北京待產婦,卻挺生動自然。劇情的鋪陳,也沒有因為是浪漫喜劇而草草收尾,按步就班推進,觀影者的情緒自然而然累積。

嚴肅,雖然是創作者最大的誠意;但有時候,嚴肅的題材若用力過度反而顯生硬。輕鬆去說,若調控得宜,亦不失嚴肅本質。

《念念》和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雖然是不同片型的電影,但主調之外的弦外之音,卻如此相似:愛情、自由,都是民主的樂章。

《念念》裡李心潔一心渴望追求自由;《北京遇上西雅圖》裡的湯唯終於學會什麼是愛情。

一個在今日民主飄搖的台灣,是宣誓守護民主的再確認。一個在今日有錢萬事通的發達中國,卻仍存在精神層面、對民主欲求不滿的渴望。

其實,大家都是一座為了壯大成一片堅實陸地而奮鬥的孤島,台北、北京,都是。台灣人和中國人,都是。

相關連結:

綠島小吃店前養的寵物是梅花鹿

這裡的兩三事
發生了什麼事
每月的大小事
這裡愛提的事
尚無標記。
bottom of page